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互联网+旅游产业规划与政策研究

日期:2017-10-26 14:29:58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包括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平台与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资源库以及数据库等。 

未来几年内,本协同创新中心将围绕互联网+旅游产业升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大相关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投入,为协同创新中心日常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1.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和平台与仪器设备。牵头高校山西师范大学已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场地。学校还为中心首席科学家以及未来可能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预留了办公室等。规划2000亩用地的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已完成前期整体规划,预计2018年完成一期主体建设,新校区建设已将中心用房纳入规划,这将进一步改善协同创新中心的办公和科研条件。核心协同单位成都中科大旗软件有限公司、思软科技有限公司、山科智汇等单位拥有多个研发实验室,为创新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地保障。

目前中心汇聚了数十台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三百万元,具备从事互联网+旅游产业研究的能力。中心建设期间还将采购一批急需的高精尖相关仪器设备,初步建成省内领先的旅游大数据监管与服务平台,并着力建立各协同单位相关设备的共享平台,扩大仪器设备的共享范围,所有共享仪器设备按照“归属不变,使用统筹”的原则开放使用,中心协同单位优先使用,为各项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设备保障。建立日常使用规范条例和流程,做到中心设备服务中心,为各协同单位的各项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设备保障。 

2.软件设施。主要包括图书资料、资源库以及数据库等

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库,包括基础类和科普类图书杂志和期刊等;协同创新中心负责购买相关的图书杂志资料,供协同创新中心各协同单位查阅与使用;通过山西师范大学继续购买相关数据库,如《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Elsevier公司的Science Direct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World SciNet电子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字化期刊、科技与商务数据库》等,为中心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保障。 

网络共享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已开通独立网站,为各协同单位提供网络共享平台,各协同单位通过中心网站实现信息实时交流,科研动态实时发布,以及实现电子资源共享等。 

(三)学科发展:包括面向需求的多学科集成、主体学科发展和国际排名提升、相关学科的带动与影响、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培育等。

1.依托协同中心,积极申报一个本科生互联网专业和统计学专业。 

2.依托协同中心,在计算机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增设互联网+旅游研究方向。 

3.依托协同中心,力争在2021年旅游管理学科建设达到硕士点申报条件的120%。 

文化旅游是山西旅游的重要属性,通过融合历史文化、经济管理、地理规划和区域经济等相关学科,形成一个有丰富特色的学科群,提升旅游管理和计算机科学学科在全国排名。 

(四)队伍建设:包括全职固定人员与团队、兼聘与双聘人员、访问与流动人员、技术与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等(见附件1)。

中心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产业特点及学科布局,聚集一批院士、杰青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形成以首席科学家、团队负责人、骨干研究人员、一般研究人员、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为核心力量的协同创新队伍,详见(附件1)。 

(五)人才培养:包括国内外优秀中青年人才吸引与培养计划、优秀博士后培养计划、优秀研究生及本科生培养计划、新编教材计划等(见附件2)。

人才培养是协同创新中心的关键任务,建设期间将引进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领军人才2-3人,引进与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0人以上。进一步深化培养机制的改革,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建立人才协同培养体系,建立寓教于研、产学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合作的培养平台,强化协同培养的力度,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感受国际前沿,通过产学研合作完成中心重大任务。将研究生培养纳入产学研环节,为企业培养300名以上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持。 

(六)国内外合作交流:包括拟开展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主持召开的重要学术会议、人员交流与互派互访、学生交流与联合培养等。

1.拟开展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期间将继续保持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合作培养人才。

2.主持召开的重要学术会议。中心建设期间每年召开一次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暨互联网+旅游产业升级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交流,对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与规划提出改进方案;举办两次互联网+旅游产业升级暑期班,对协同单位及互联网+旅游产业行业内技术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培训;争取举办一次互联网+旅游产业升级国际论坛。

3.人员交流与互派互访。中心每年将选派2-3名首席科学家和研究骨干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学研修期间要承担本中心的课题,并完成相应科研任务;同时邀请国内外合作教授来访交流,并赴企业指导工作。建设“移动商务博士后”工作站(中澳)。

4.学生交流与联合培养。每年选派1-2名优秀硕士研究生赴澳大利亚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完成相关课题的研究;每年选派40名左右的优秀研究生与本科生赴协同企业开展3个月至1年的产学研实习活动,了解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等,毕业课题围绕中心任务展开。

(七)社会服务与贡献:重大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直接带动的产业规模与效益、重大民生改善和决策咨询建议等。

1.经济效益

促进旅游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智慧旅游使得传统旅游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方向发展,是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途径。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在线旅游业务在旅游产业中比重持续提升,旅游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引领作用强、示范意义突出的智慧旅游企业,使智慧旅游产业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力促进地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加大信息化对各行业渗透的力度,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信息服务”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有效推动物流、资金的蓬勃发展,加快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方式转变。 

2.社会效益

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推动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旅游项目,使智慧旅游相关的技术及服务产业将得到飞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相关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地区旅游功能结构将显著改善,社会效益不断增强。项目建设在产生聚集效应的同时,将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人才、高精尖技术,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新兴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不断聚集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创新体系将显著提升,各种新兴智慧技术将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升级、改造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的效率和速度,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本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生态环境效益

智慧旅游产业可以减轻环境压力,缓解和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智慧旅游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效手段,可以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效益的和谐统一。智慧旅游对自然、人文环境的强烈依耐性决定了只有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将使旅游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从一对矛盾体转变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使旅游业成为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之一。 

4.树立先进文明形象,提升地区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

项目的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提升旅游管理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环境,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在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充分整合现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等优质要素,通过挖掘与创造、调整与优化,塑造地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价值与整体形象,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彰显地区文化个性和魅力,全面释放品牌影响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5.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缓解居民就业压力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个至7个间接就业机会,而智慧旅游利用了创新的信息技术,对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更大。 

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旅游产业的线上线下结合。智慧旅游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等,帮助地区旅游走进旅游发展的新时期,让线上的展示、营销、体验,与线下的营销、游览、消费等活动,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下一条:互联网+旅游产业升级创新研究院

关闭